從填補領域空白到賽道領跑,斯微生物始終致力于讓mRNA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多種藥物和疫苗研發,正在將后新冠時代mRNA藥物藍圖變為現實。
在李航文身上有很多“標簽”: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留美藥劑學博士、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助理教授、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特聘研究員、創新企業董事長……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亞洲第一家專注于mRNA創新藥物研發和生產的平臺型企業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這個身份。
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01科技興邦,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拿到博士學位的那一天,李航文自己或許也沒有想到,20年后,他會以這樣的角色在國內mRNA這個當下最受關注的賽道中領跑。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是世界公認的權威腫瘤??漆t院,李航文在這里獲得博士學位,而后一直專注于RNA疫苗、藥物和腫瘤免疫的研究,曾兩次獲得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博士獎項。盡管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屢有建樹,但身在海外的李航文始終心系國內相關醫療科技的發展?;蛟S正是由于這份牽掛,才使他機緣巧合地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
改變發生在2016年。彼時,mRNA技術正在美國蓬勃發展,脂質納米顆粒(Lipid nanoparticle,LNP)遞送技術及核酸序列修飾技術取得新進展,給mRNA行業發展注入動力。對比之下,國內在相關技術領域依然留有空白。
憑借多年科研經歷積累的強大專業背景以及對行業的認知,李航文洞見趨勢,意識到國內mRNA市場存在巨大發展潛力。他與一群同樣畢業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博士一拍即合,決定將先進的mRNA平臺技術帶回中國,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讓mRNA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多種藥物和疫苗研發,造福中國老百姓,也期待中國的創新藥造福世界?!?/strong>這是李航文與創業團隊最初的想法,也是最終的追求。想好了,那就行動,白羊座的樂觀熱情、敢做敢當、勇往直前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顯現。
02科學之路與君子之道
后來有朋友不止一次跟李航文提到,他們當初的決定很有汽車品牌凱迪拉克那句著名的廣告語——“所有的偉大都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的魄力。2016年,李航文放棄了包括輝瑞在內的多家垂直領域內知名公司的邀請,毅然回國,扎根上海張江藥谷。
于是,國內首家、全球領先開展mRNA創新疫苗研發生產及納米脂質體包裹遞送技術服務的平臺型創新藥企——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微生物”)正式成立。
“斯微”這個名字的由來跟李航文的研究經歷有關。他在美國時長期專注于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s)相關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研究,其中的stem有“莖、干”的含義,寓意任何一件事的基石,即取stem的第一個音節“斯”,“微”則取自“微小核糖核酸”。因此,斯微生物英文命名為stemirna,即“stem+RNA”。
斯微生物是中國第一家既有治療性藥物又有疫苗的公司,除了要從技術上打破歐美對mRNA的行業壟斷之外,還有一系列產業化問題需要面對,創業難度可想而知。要解決這些問題,靠的不只是信念,還需要有創業者的無畏和企業家的眼光。
首先要解決的是資源和人才的問題。作為上??苿撝行牡暮诵某休d區,張江藥谷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高度聚集生物醫藥研發創新集群,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得益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以及浦東生物醫藥研發、創業的環境,李航文快速聚攏了國內首批相關領域的人才,組成斯微生物的研發團隊。
接下來,斯微生物便開始迅速著手搭建mRNA技術研發平臺,并投入mRNA個性化腫瘤疫苗的研究。
03突破平臺技術,“脖子”自己說了算
通俗來講,mRNA,即信使RNA,是連接蛋白質與基因的橋梁,相當于翻譯基因信息、提供蛋白質合成模板的“指導手冊”。制作這份“手冊”絕非易事,要完成基因測序、設計合成、化學修飾等多個步驟,等到確定分子結構后,再包裹特定遞送物質,而后蛋白質會完成相應識別、結合功能。
能夠讓上述流程完整進行,才算真正突破了mRNA技術壁壘。其中,遞送系統就是mRNA分子技術中關鍵的“卡脖子”問題。
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成立最早的mRNA創新型平臺企業,斯微生物始終堅持源頭創新。在回國創建公司的第二年,李航文便果斷與時任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附屬休斯敦衛理工會醫院教授、腫瘤中心轉化醫學部門負責人沈海法建立了聯系,并拿到沈海法研發的新型脂質體納米材料(lipopolyplex,LPP)遞送系統的獨家專利歸屬權。
LPP遞送系統是一種以聚合物包載mRNA為內核、磷脂包裹為外殼的雙層結構LPP納米遞送平臺,其優異的樹突狀細胞靶向性可以更好地通過抗原遞呈激活T細胞的免疫反應,并能夠隨聚合物的降解逐步釋放mRNA分子,達到更優異的藥物表達效果。
斯微生物自此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LPP mRNA平臺技術,是國內唯一獲得國際授權的mRNA遞送系統專利,也是國際上第一個經驗證非LNP的mRNA遞送系統,打破了海外mRNA疫苗LNP遞送專利限制,為mRNA疫苗和藥物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對國內mRNA發展前景的看好,以及對斯微生物在該領域的專業實力的認可,2022年初沈海法毅然關閉了美國的實驗室,開啟歸國創業模式。沈海法也成了斯微生物的聯合創始人,并帶動了一批博士、博士后回國加入mRNA研究中。
高層次人才隊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對人才的珍視是李航文一直以來的堅持,斯微生物也因此成為業內知名的“mRNA黃埔軍?!?。在成立后的7年里,斯微生物引進并培養了一批關鍵技術領域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他們有的已經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有的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前沿課題,為推動國產mRNA藥物和疫苗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04眼光放遠,產業化發展是必經之路
作為斯微生物的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盡管把自己安排得幾乎全年無休,但對于團隊成員,李航文更多的是培養和關愛,始終秉持“與斯同行,見微知著”的企業發展宗旨,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平臺,為員工爭取更多提升的空間。新冠疫情時期,李航文更是以身作則,與100多名員工一起駐守公司,以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團隊的凝聚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集聚起來的。
05方興未艾,堅定走向未來
斯微生物成立后的前4年,公司80%的精力在腫瘤研發上,剩下20%才是傳染病。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把斯微生物推到了發展轉折點。由于傳染病疫苗與腫瘤藥物是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如果選擇專注mRNA疫苗,就意味著要暫停腫瘤研究,加之疫情發展迅速,留給企業決策的時間不多。李航文決定放手一搏,將全部精力投入新冠疫苗的研發。
事實證明,企業家的眼光和魄力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檢驗。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李航文領導的斯微生物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苗研發專班的mRNA疫苗研發牽頭單位,首次將人工智能(AI)算法應用于mRNA疫苗序列優化及設計,提高了mRNA表達和效果的穩定性。斯微生物還推動LPP遞送系統的產業化和臨床驗證工作,使LPP成為國內首個經臨床驗證并打破海外mRNA疫苗LNP遞送專利限制的遞送系統。
一系列mRNA新冠疫苗領域的“卡脖子”技術相繼被突破,斯微生物也真正實現了國產自主mRNA新冠疫苗開發,實現了99%的mRNA新冠疫苗國產化。2021年1月初,斯微生物獲得了mRNA武漢毒株新冠疫苗的臨床批件,并于同年3月啟動了Ⅰ期臨床試驗。為了應對病毒的不斷變異,斯微生物在研發過程中不斷調整策略,進行了針對變異毒株的疫苗研發,并于2022年4月獲得了臨床批件。
目前,斯微生物基于自主知識產權LPP遞送系統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在老撾獲得緊急使用授權,Ⅲ期臨床結果顯示其具有優于海外mRNA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和相當的免疫效果。目前,該款疫苗已提交國內緊急使用授權申請。
同時,斯微生物還合作開發了國內首個高通量微流控儀器設備,并主導完成了年產4億劑mRNA疫苗產能的GMP車間建設。目前,斯微生物共建立了5萬平方米的mRNA疫苗生產基地,可實現20億劑原液產能及4億支灌裝產能,是目前亞洲最大的mRNA疫苗生產基地。
在李航文的帶領下,斯微生物成立8年,在mRNA領域進行了拓荒式的探索,成功搭建了mRNA藥物從AI設計、合成、制劑、質控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技術平臺,見證了mRNA技術在國內的迅速崛起和飛速發展,顯示出了李航文的商業勇氣和戰略眼光。
隨著疫情結束,“mRNA+疫苗”邏輯逐漸遇冷。但是,作為平臺性技術,mRNA能夠用于腫瘤治療、罕見病治療、基因編輯、蛋白質補充療法、傳染病預防以及免疫治療等領域,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潛力巨大。
李航文堅持對mRNA技術賽道保持理性期待。除了一系列傳染?。ㄈ缧鹿诟腥?、流感等)以外,他領導的斯微生物開發了腫瘤、罕見病等領域的mRNA疫苗及藥物,布局了近20條傳染病和腫瘤治療的管線。其中,科技部支持的腫瘤治療性疫苗的遞送系統開發及轉化研究項目已開發出了國內首個基于mRNA的個性化腫瘤疫苗。該個性化腫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亞開展Ⅰ期臨床。
與8年前毅然回國時一樣,李航文和他的斯微生物初心不改。“我們希望,以斯微生物為橋梁,與產業鏈各方實現共創、共享、共贏,共建更加美好的未來生物醫藥。我們期待有更多人才繼續加入斯微生物,共同繪制后新冠時代mRNA的藥物藍圖,為全世界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健康和治療產品?!?/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