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Foreword
當mRNA巨頭們憑借新冠產品快速完成原始積累后,加速擴張步伐,過得風生水起時,國內的mRNA新秀似乎低調了許多,他們過得如何了?
“mRNA賽道并沒有所謂的大起大落。整個mRNA賽道借著新冠“出圈”后,至今受關注的程度會比2016年要好得多??偨Y來看,它的發展符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曲線?!彼刮⑸飫撌既?、董事長兼CEO李航文表示,借著“新冠”打開的大門,未來mRNA平臺的后續產品會持續地踴躍出來。
采訪|嘉賓:
· 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航文
采訪|媒體:
· 獵藥人俱樂部&E藥經理人
訪談紀要
Q1:過去三年,mRNA技術在新冠加持下如火如荼,今年這個賽道有什么變化或不一樣的感受?
李航文博士:mRNA技術是先進生物技術中最終成功轉化成解決臨床需求的產品的范例,特別是mRNA新冠疫苗為創新產品轉化提供了楷模。借著“新冠”打開的大門,未來mRNA平臺的后續產品會持續地踴躍出來。
Q2:從2016年回國開始做mRNA,斯微生物經歷了從冷到熱,又從熱到冷,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李航文博士:保持平常心,保持對科學、創新的追求。mRNA技術平臺背后蘊藏了顛覆性的創新、迭代性的技術特點,技術壁壘相當高。這正是斯微生物在2016年,行業對mRNA技術關注度不高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選擇該領域進行開發的原因。
mRNA行業并沒有所謂的大起大落,整個mRNA賽道借著新冠“出圈”后,至今受關注的程度會比2016年要好得多??傮w來看,它的發展符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曲線
Q3:2016年為什么會那么堅定地選擇mRNA技術做開發呢?當時這一細分領域國內的研發情況如何?
李航文博士:回想起來,最重要的是內心要有強大和堅定的信念。其實早在2015年,我們在海外明顯感覺到mRNA技術的潛力,以及它噴薄而出的勢頭。
具體來說,mRNA技術和siRNA一脈相承,它的遞送源于siRNA技術。為什么我們判斷2016年是噴薄而出?首先,BioNTech和Moderna開始嶄露頭角,在BD交易上大放異彩,屢屢創下Biotech的融資記錄,并且他們的個性化腫瘤疫苗開始往產業化方面推進。另外全球首個由LNP(脂質納米顆粒)遞送的siRNA藥物成功上市,驗證了用LNP遞送的可能性。
恰逢當時我們研制的LPP(脂質多聚復合物)遞送平臺在動物實驗上取得了POC(概念驗證)?;趯RNA技術全球發展趨勢的判斷,加之當時國內mRNA技術研究的空白狀態。懷揣著幫助國家填補空白的初心,希望將先進的mRNA技術帶回國內,拉平國內與海外的差距,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國產mRNA藥物和疫苗可以造福中國老百姓,所以當時堅定地選擇了回國做mRNA技術開發。
Q4:當時siRNA同樣是一個選擇,在siRNA和mRNA之間猶豫過嗎?
李航文博士:我們很堅定。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國內當時已經有瑞博、圣諾等在開展siRNA藥物的開發;二是我們的創始團隊背景和情懷決定了斯微生物的選擇方向——腫瘤,而siRNA的主要方向是代謝和遺傳病。
Q5:今年國內獲批的首個mRNA疫苗,不是你們也不是沃森/艾博,是否會影響您對研發的再認識?
李航文博士:首先,國內有第一個上市的mRNA產品,對于整個mRNA領域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這代表藥監部門接受了mRNA技術。第二,像石藥集團這種老牌藥企加入mRNA的開發,恰恰證明了mRNA的魅力所在。第三,這件事就像鯰魚效應,讓mRNA這池水“活了”起來。
復盤來看,我認為以技術為主導的Biotech,要學習美國追求技術的意識,也要學習國內追求資源和效率的打法,將兩方的優勢結合起來。
Q6:您之前提到,疫情后有種現象,中國做mRNA路線增加到一百多家,而國外沒有明顯增長。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對于mRNA技術發展來說,是個好事情嗎?
李航文博士:這不僅僅是mRNA領域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新藥開發現象的縮影。無論在哪個細分賽道,中國基本上呈現出“多而不強”的特點。
Q7:大額的投融資對企業來說實則是雙刃劍。以mRNA公司的融資為例,資本很多的估值是給到了新冠疫苗,當新冠疫苗泡沫破了,投資人肯定會施壓于企業,企業甚至有可能會改變航向。重來一次您希望類似的機會再現嗎?
李航文博士:首先,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共存。第二,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是永恒的,有資金終歸是好事。第三,如果條件允許,還是需要甄別與公司的匹配度如何。資本和產業最好的情況是互相借力、互相成就。作為企業家,最好是能找到與自己的企業相互匹配的人和資本,能理解行業、與行業長期相伴共存的資本。
Q8:相比科學家或者專門研發的工程師,投資人看到的技術層面還是有所差距,這是否意味著從根本上投資人很難去具備比科學家更長遠的思維?
李航文博士:首先,投資人和企業家、科學家都需要不停學習,我不認為科學家一定會比投資人看得更長遠。第二,科學家和投資人看問題的角度確實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并非知識上的差異。第三,投資人和企業家應該盡可能去換位思考。另外從資本來講,不僅僅是投資,更好的辦法是和企業家共同成長,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獲得更大的價值釋放。
Q9:您曾提到斯微生物是mRNA領域的黃埔軍校,這一定程度意味著我們的人才流失,您是如何看待這種人才流失的?會難過嗎?
李航文博士:總體而言,眼光要積極往前看,向內看,自己要更好更強。人才流失時內心有些遺憾,無可避免,但我們并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多的還是從長遠、從大局看,讓團隊更有戰斗力。
Q10:在中國,做第一批的“拓荒?!钡拇_很難。好在行業的導向是鼓勵“無人區創新”,斯微生物是代表,從您自己的角度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李航文博士:還是內心要堅定,一旦認準了創新這條路,就不要輕易地被市場干擾和影響。一方面你要堅信走“拓荒?!边@條路,只要你腳踏實地地去解決每個問題,必然會獲得技術上的回報;另一方面,你也要堅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資本,抱著長期主義的思想去陪伴我們這些“拓荒?!背砷L。
整個生物醫藥產業放到歷史長河中,永遠是個馬拉松,不是50m或者100m的賽跑,一個企業要堅持到終點才算贏。
Q11:mRNA新冠疫苗海外接受度很高,但海外疫苗巨頭如GSK、強生似乎未深入這個賽道,反觀國內對mRNA新冠疫苗的獲批與使用會更謹慎,但多家疫苗企業已紛紛布局。您認為國內外mRNA行業發展的差異有哪些?
李航文博士:客觀地來說,國內和海外的mRNA企業確實存在差距。我認為差距主要來源于資金和臨床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是相輔相成的。
國內一方面要求mRNA公司要趕超歐美,但也要看到國內mRNA公司實際拿到的資金與歐美先進mRNA企業相比是存在差距的。臨床方面,Moderna有一百多個管線,BioNTech通過BD瘋狂拓展,都是有資金在支撐。
從技術上來說,斯微生物在整個生產工藝和遞送系統上都有全球專利,毫不諱言在這一方面我們與全球并無太多差異。
Q12:公司基于納米脂質遞送LPP平臺在腫瘤治療性mRNA疫苗布局廣泛,今年3月的IL-12非復制mRNA瘤內注射劑申請的IND已獲受理,作為一種新型mRNA疫苗,您認為國內臨床申報最需要注意哪些關鍵點?對于LPP平臺,相比傳統的LNP平臺有何優勢?
李航文博士:遞送平臺等于回歸了mRNA技術的本質。LPP遞送系統是國際上第一個繞開了LNP專利的遞送系統,獲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地驗證,成為與LNP并駕齊驅的mRNA主要遞送平臺。至于差異,我認為,二者同宗同源,可以用“堂兄弟”或者“表兄弟”的關系來形容二者,LNP能發揮的作用LPP也能實現,但LPP專利權屬比LNP要清晰得多。
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航文博士于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獲得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藥理及臨床治療系助理教授。已在RNA治療、癌癥免疫治療領域擁有近20年的研究經歷。李航文博士曾連續獲得美國國防部的項目資助和獎項,現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擔任特聘研究員。